外植體的選取、滅菌和接種
用于快繁的外植體很多,如莖段、側芽、葉、花序梗、花序軸、花蕾等,下面以莖尖和莖段、花序軸、花蕾為外植體說明。
A)選取無病蟲害、粗壯的莖尖和莖段,要求葉密莖粗,以利于將來分化迅速,無性系后代質量好。選莖尖時嫩葉不要去掉太多,以免傷口面過多,過多的葉可在滅菌后、接種之前除去。選莖段時先除去葉,留一段葉柄,滅菌水洗后,將莖段面及葉柄再切出新茬。接種時注意極性,尤其是莖尖不可倒置或側植。
B)花序軸應選取具該品種典型特征的、飽滿充實的蕾,很好要開放而未開放的花蕾,這時花瓣外有一層薄膜包圍,里面潔凈無菌,采后便于表面滅菌。過于幼嫩的花蕾,不便滅菌和剝離。
C)取花蕾時在取材前2-3周,很好把母株置于溫室內培養,不澆水,在接種前選擇直徑4~6毫米的花蕾剪下,常規消毒。將已經滅菌的花蕾縱切成大致相等的4~6小塊,然后接種到芽誘導培養上,MS+BA0.1,經過10~15天的培養,外植體就會形成愈傷組織。再經過20~30天的培養,愈傷組織分化出較多的叢生芽,這時就可將其分割成數塊繼代培養,配方同誘導培養基。
培養基及培養條件
適用于菊花的培養基種類很多,如MS、B5、N5、white等等。但大多采用MS培養基,添加6-BA 2~3mg/l,NAA 0.02~0.2mg/l。菊花對激素的要求并不是很嚴格的,適用的范圍很廣。菊花試管培養的溫度范圍較寬,22~28℃都可以,以24~26℃很好。培養室光照時每天12~16小時為宜,光強1000~4000lx較好。
繼代培養
外植體經培養后,一般經4~6周,莖尖直接分化出新芽,或經愈傷組織分化出新芽;莖段、花序軸側芽萌發,可產生1~ 數個芽。最初分化率及分化數量都較少,但隨繼代次數增加。增殖方式除誘導叢生芽增殖外,也可用莖切段作微型扦插繁殖。叢芽增殖時,將芽叢切或小塊,轉到分化培養基中即可。微型扦插則以嫩莖梢作材料,將嫩梢剪成1節帶1葉的莖段。然后將切段基部插入MS0或MS+NAA0.1的培養基中培養,4~5周后,腋芽即生長成小植株,再照上述方法切剪莖段,重復培養。
生根和移栽
菊花無根苗生根一般較容易,通常在增殖培養上久不轉瓶,即可生根,但這種根的根毛較少或無,不利將來移栽和生長,所以常用下列方法處理:
一是無根苗的試管生根 切取3cm左右無根嫩莖,轉插到1/2MS+NAA(或IBA)0.1的培養基中,經兩周即可生根。然后再進行移栽馴化,移栽初期保持高濕度條件,營養缽基質澆透水,取出生根的試管苗,洗掉附著在根部的培養基,用竹簽在基質上打一小孔,將幼苗插入基質中。然后加設小拱棚以保濕,隨著幼苗的生長,逐漸降低空氣濕度和基質含水量,轉為正常苗的管理階段。
二是無根嫩莖直接插植到基質中生根。利用菊花嫩莖易于生根的特點,可免去試管生根一道之序。剪取2~3cm無根苗,插植到珍珠巖或蛭石的基質中,基質事先用生根激素溶液浸透,10天后生根率可達95~100%。
菊花用組織培養快速繁殖,一般4~6周為一個周期,增殖倍率均在5~10倍以上。若以5倍計算,平均以40天為一個周期,一年可獲得100~900萬株苗,比常規繁殖快數千倍。
版權聲明:文章來源于http://0762-car.com/news/detail/id/542.html,轉載請注明出處!
上一個:植物組織培養中常用的LED組培燈